空の領域

又一个坑爹的神站 大人說:要清爽 要低調

0%

读《周国平论人生》

插图 327

想了想,不知道拟什么标题好,本想名为《人生哲学》,但人生的哲学太多了,也只好这么敷衍了事了。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喜欢读的都是奇幻小说,对于名著一类,纵使鲁迅先生也很难吸引我,即使是名著,看的也是外国文学,对国人写的东西一点阅读的兴趣都没有,当然,我相信周国平是个例外。

我的一大爱好是思考,可以被认为是胡思乱想,但我相信那是有意义的,也许对别人微不足道,对自己而言却是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

首先接触周国平的,还是语文课本中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那个时候对这篇文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对周国平的狂热全有赖于一本《把心安顿好》里的批判中国教育,大快人心,至于这个星期看的《周国平论人生》则把哲学提升到一个更深的高度。

难得会为一本书真的发自内心的去写读后感,而不是为了应付作业,这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事情。

首先,这本书凌驾于现实之上,颇有我胡思乱想的作风,其中对于信仰的一篇,我恨不得全文抄下来,无奈实在太懒,就抄了一点:

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视尘世时,他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他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美,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自我了。

人是由两个途径走向上帝或某种宇宙精神的,一是要给自己的灵魂生活寻找一个根源,另一是要给宇宙的永恒存在勋章一种意义。这两个途径也就是康德所说的心中的道德律和头上的星空。

上帝是个符号,象征人生不证自明的最高原则,而一切精神跋涉者的困惑便在于总想去证明它。

人必须要有信仰,来支持自己不在漫漫人生路上迷失自我,上帝的存在只是为了给人们一个信仰的寄托,但倘若要真的证明它是否存在,或者是嘲笑一个人是否有狂想症,也许这便太过无聊了。上帝的存在,是为了警示人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不能把自己限制住,总会犯下一些无法饶恕的错误的,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家,便是给自己找一个上帝,这是不需要证明也不需要别人指指点点的,倘若真有人对此大发议论,我想那个人才是可悲的。

当然,还有一句话,我也觉得很有必要记住,特别是那些容易生气的人:

在较量中,情绪激动的一方往往处于劣势。

我把这话在笔记本中写的很大很大,占了好几行,聊以自省。动怒真的不是好事,第一,他伤肝,第二,让人失去冷静思考的能力。所以我才一直让自己忍着不生气,一方面是懦弱,另一方面则是不想让自己失去理性。所以,也经常告诉奥丁不要乱生气,过得开心点。

对于这个空间(博客),有一句话可以很好的证明为什么这个问题:

以本单为自己写的日记几乎就是为了保持自我的真实性的必要条件。

从刚进高中,就开始提醒自己要保持现有的一切,当然是指那个被老蔡完善的人格“善良、正直”,将一切记录下来,刻下那一时刻的自己,回过头来就可以对比一下现在的自己究竟是如何了,当然,更常还是会陷入迷茫的——我是否真的已经变了。蔡和奥丁那种现实主义说,人总是会变的;而我和朱晓姣,则认为,我们不会变!

这样的豪言壮语是需要勇气的。曾经在伤心的时候对着小白说:我有一天,会不会变得和我现在所痛恨的人一样?小白对我说,我相信你不会。如果直到高中乃至大学毕业进入社会,我还是如今的我,就好了。

可惜,已经了解到的人心,是无法改变的,如果我还是当年那样,不知道人心险恶就好了。

但,也许也应该感谢他们,至少毛觉得我很幸运,没有在被人欺骗之后才知道这个道理。

当然,未来将更险恶吧,先苦后甜也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在所有的人生模式中,为了未来牺牲现在是最坏的一种,它把幸福永远向后推延,实际上是取消了幸福。

相信所有父母都说什么先苦后甜,现在好好读书苦了一苦,长大就幸福了,但幸福的童年和青春,就这么过去了,不会再有了,如果不在年少时掌握时光,活的精彩,难道还准备人到暮年疯玩一番么?

正因如此,我同情那些整天忙碌于补课班的优等生,即便他们表面再怎么光鲜,他们的童年,他们的青春,也缺失了太多的特色和个性了。

当然,我并没有把这本书读完,所以也许有更多好的内容没有看到,如果看到的话,也许会再次深有感触吧?当然,前提是我在学校图书馆还能不能找到那本书。

很遗憾的是,这发自内心的一篇读后感,却是写于没有晓红姐的读书笔记的时期了……

如果有时间,我相信我会买下这本书的,当然,如果大家也有读好书甚至是藏书的习惯的话,我也在这里小小的推荐一下,哲学是玄妙的,但同时也是最深邃能直击心灵的。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