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一下这篇文章由何诞生的吧:星期一的时候,因为上个星期的读写笔记中文章和文末对程挺毅的建议的关系,他把我叫上去谈了半天,我概括能力不好,只好这样说了:
首先,他就我的文章是否从课文《故都的秋》而来对我进行了一番争辩,他要求仿写《故都的秋》(实际上这是第一次读写笔记的内容),然后问我从读写笔记中得到了什么,我很坦诚的告诉他,是想起了某些自己遗落在记忆一角的东西,他说了声“哦”,便问我这篇文章从哪里来的,实际上,知道他的要求要结合课堂,在第一二段早已写明,这已经是让我有些生气的了。对一个人大发议论之前,连他的文章都没有看清,于作者而言,是莫大的不尊重。
然后,他要求我仿写故都的秋,我对他说,在第一次读写笔记中已经写过了,他仿佛恍然大悟一班的翻了前面的内容,然后说了一下别人是怎么做的云云,似乎并没有要理睬我的意思。
最后,谈到了我给他的建议,建议大概是:- 让他介绍一下作者和文化背景
- 讲语文考卷
- 在讲文言文时强调一下特殊句式等等
其实第2 3 亮点还是很功利的,因为考虑到高考文言文和现代文的需要,而低一点,则是完全出于兴趣的,事先也问了几个人,和我是一样的想法。
他告诉我,在考试时不会给你文化背景和作者的介绍之类的,还问我为我的文章打几分……
这是一段非常可悲的对话,就事论事而言,我一直认为,上语文课是最为轻松的,一是因为作业上,二是因为不用拘束,语文课如果也变得如此——从应试教育除法,一切为了应试教育,为了所谓的阅读理解而上的语文课,不仅枯燥无味,同时也要让人憎恶。
对我而言,如果各位同学和博友们看过我的多篇博文,就会明白,我的文笔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极差。但是,我所写的文字,从来都不是刻意而为之的。如果一个人的写作有了诸如迎合读者博取一笑,或者为了一点经济利益之类的功利目的,我视之为最大的悲哀。
幸尔,这种文字即使看起来再怎么华美,也是空洞的,他缺乏一种核心的所谓的灵性的东西,是再裹着多华丽的外壳也无法掩盖的苍白。而真心之作,即使再过失败的文笔,也同样能引起共鸣。
至于我自己的文章,不知道为什么,很多篇普通的回忆性的文章,却让很多人看哭或者是心里也同样凉了一大片了,可能真的出于生命深处的伤感吧,如果要我刻意隐藏这点,去构造一个让别人满意的氛围,我是绝对做不到的。
我从来都是喜欢语文课的,这和我喜欢历史和科学一样,也不是为了一点简简单单的考试罢了,是出于一种纯粹的喜爱,即使成绩不好,但从小到大还是依然如此。
我无数次对自己说,学习,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满足求知欲,这话是从《金榜风云》里看来的,也许我们目前身处于一个可悲的环境,不得不为了成绩牺牲了太多太多,但至少,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是应该保持一份纯粹的。
语文老师在某一方面实在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所让孩子们做的,很有可能影响到他的为人处事的习惯,为什么这么说,就拿我的这点而言,现在敢说真话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因为忠言逆耳,这样子出来的文章基本上都不会好看,但却最为真实,而那些经过训练的文章,虽然看似老练,却有着无法替代的致命伤,这对于人格而言,确实是中缺失没错。
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这么做了,我想这是这个班级的悲哀,如果一个学校的老师这么做了,那是这个学校的悲哀,如果全国都在这么做了,那么,便是时代的悲哀。
当然,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悲哀的时代,你所要做的,不是去改变这个环境,也更不要为了适应环境而随波逐流,恪守一份原则,这最简单而最难做的事情,也许正是千千万万人要做到的。
为文,为心,为性,为人,为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