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有感而发,仅此而已。
中国教育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连我自己都吐槽自己,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到大学,对中国教育或者中国制度的批判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
不过,真的跟我们所想的一样一文不值么?几年前我曾经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虽然我一直说这个制度不好,可是如果你是当政者,你能想到比这个更好的制度么?
如果回答是不能的话,其实一切都结束了——没错,不能,就好像我们在嗑着瓜子指点江山的时候,又怎么知道这套制度是在淘汰了多少制度之下诞生的呢?
教育体制也是如此,大学教育为人诟病这点我就不多说什么了,至少现在在我看来有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但是我们目前的“应试教育”是全然不好的么?
可能也不尽然,虽然说,教育确实出了很多失败的案例,但至少在上海没有那么糟糕,其他省份感受到的那样的厚重的学业确实我也受不了。
当然这样的问题在中英学生对比的时候额外明显,首先的一点就是尊师重道。
在中国确实崇尚服从,可能扼杀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质疑精神这种东西并不代表没有,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并不代表没有,在上海的学业压力确实没有这么大,我们可以每天悠闲度日,也没有晚自修,然后考个大学。
但是服从的优点,在看了英国学生的反应之后我突然发现很明显,让想学的人学,不想学的也可以,闭嘴。
尊重师长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是浑然天成的事情,我们甚至无法想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环境。
自然你可以叛逆,但你不能影响其他人,中国教育确实是应试的,但正因为他需要应试,不能因为你一个人而影响了整个班级的进度。
有一句印象很深:现在你并不知道未来要从事什么工作,但愿以后不要为今天不学习而后悔。
过去我一定会反驳,谁说的,如果把时间省下来的话,我们不就能找到自己的兴趣了么?
现在我才发现,所谓的兴趣,跟真正的职业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真正的职业需要由市场的供需平衡去调剂,而人的兴趣往往都是趋于惰性的。
我自然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小说家,倘若苦练十年,搞不好我也真的成为了一个小说家。问题是,市场需要那么多个小说家么?(我知道现在喜欢看网文的人一定很多,想跃跃欲试的亦有之)不见得。
更何况,很多人整天忙碌于各种活动,其实并不能同等的转换为未来的行业。
怎么办?如果不去一门门研究的话,我们怎么知道未来最适合我们的是什么?
浅尝则止,其实也不是——人会为自己掌握了一点知识而沾沾自喜,以感到满足,殊不知是沧海一粟。
他们所谓的兴趣在深入之后可能就感到了枯燥无力,那么还能觉得给更多自己的时间就能好么?
我们自然也没有每天去学习十五六个小时,至少上海是这样,至少我们是这样(所以我觉得全国向上海学习啦真是的)。这也有从小受到的教育和环境不同的因素在里面,确实也不好一概而论,拿很多外省份同学的话来说:你们上海考大学比我们简单多了。
这样,这句话可以同等的转换为:考到同等学校,你们的质量(成绩)比我们差。但是在实际的大学运作中是这样的么?似乎不是。
但是这可以说是应试教育,是中高考的问题吗?这只是在贯彻的时候的理念有所不同罢了。
尤其是中高考的问题,中高考是中国人一生中最公平的制度,简直没有之一。如果取消了中高考,你拿什么去跟那些富人拼,岂不是回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年代了么?
当然,很显然英国的老师们对我们的制度也有了一些误解,但是说真的,英国的那一套他们自己都感受到了问题才录得这个节目,他们的就绝对优秀了么?
所以这个节目本身一路我都是关着弹幕看的——当你是一个Loser的时候,你会不断的抱怨,都是环境的错。
是,确实有问题,但能想出一个更好的么?——如果不能,请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