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の領域

又一个坑爹的神站 大人說:要清爽 要低調

0%

读书与思考

这周读了不少书,或者应该说结束了不少数的书,主要是因为如果说是这周读完了四本,未免也太过惊悚,其实过了小半个学期才刚读完罢了。

过了一直想玩游戏的时间,接下来读书又再次成为了第一的消遣方式,读书的速度很快,因为筛选成本很高,读完了摸得到电脑的时候赶紧做笔记,进过了思维导图、草稿纸之后,现在试试看在OmniGraffle中记录,总体而言感觉还不错,虽然效率稍微低些,但实际上比起手写,应该差不太多。

因为书吃的如狼似虎,于是难免有些消化不良,消化这个事情,就由从寝室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食堂之类的路上思考消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确是事实。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书籍越来越便宜的时代,不得不说,除了工资涨幅不大,书籍涨幅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记得小学时候,一本中国上下五千年,二十元,还是打折促销的,现在也差不多那个价,但工资涨了不少,物价涨了很多。过去一本书可以读几个月,一个理由是需要好好学习,另一个方面是一本书实在太贵,当时上海市最低标准可能是六百到八百一个月,现在已经两千多了,依稀记得小时候生日拿到福尔摩斯探案集,第一遍看了两个多月,之后又看了一遍又一遍。

而现在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各种盗版书或者免费正版电子书,对于一个家里没什么钱的书痴而言确实是好事,但是筛选成本变高了,时间也有限,所以我改变了以往字字研读的阅读方式,两天一本薄书于我似乎不再是难事(毕竟不怎么听课嘛)。

现在在豆瓣上登记的我读过的书已经有89本了,我的目标是在大学毕业前读完100本书,这个目标似乎也不算太遥远,还有一年多。

目前阅读搭配是:一本语言结合性较强的技术书,一本互联网或者说语言结合性不强的书(这是目前的阅读主力),一本闲书或者名著。这种搭配基本可以达到收放有序的效果,也不会太沉迷于其中的某一本(尤其是闲书的部分)。

上个星期让我陷入思考的非技术的几个点(技术的点很明显会,稍微来吐槽一下,好久没有写类似的文字了。

考研与工作

不久前学院里给我们做了一次就业动员大会,但实际上则是以安利考本校研为主题的,大致是说本科生出来只有几千,而研究生出来就能上万了——实际上仔细看数据报表会发现一个问题,按照峰值来看,拿最高的本科生和拿最高的研究生,他们之间差了两年,而这两年的涨幅其实也差不多能弥平这个差距,而且学校拿来说的工资,其实忽略了重要的因素:员工幸福度和工作时长。如果说前者不可考的话,后者就大有文章可做。

这世界不及象牙塔中学子们所想象的那么美好,相反,他很残酷。对于我们这种普通大学学生来说,一些企业肯定看到学校名就不鸟你了,曾经我和某学长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交大的本科和海事的研究生你要哪一个”——我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交大的本科,HR亦然。

更残酷的是,很多人都是因为本科生阶段找不到工作,或者是称心的工作而选择考研,简单的来说就是在逃避就业。作为人生导师,我曾经给很多人分析过目前的经济和就业形势,确实是越来越不容乐观,其中有个同学A告诉我,如果他收到了饿了么的Offer(大致是参考了我朋友圈),那他肯定不考研究生——这种就属于对现状不满意而读研。但是对于我而言,很多人我并不建议他们踏入这一行,因为太过浮躁——在很久以前,我就建议过好好打基础,然而至今给我的仍然是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当然,表面上吹的很厉害,在朋友圈晒得似乎永远都让人不明觉厉,但这并不妨碍在面试阶段被技术面问死。在平时谈论中的“我可以做,我会”,一到实际应用就变成了“不会”,其实这是不出象牙塔常有的事情,毕竟眼光有限。

工作和实习也不如大家想象中那么美好,我坚信即使是实习,你也是一个员工,一个收工资的员工,而不是一个学生,企业不是为了教你而诞生的,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我们在面试中所问和他们所宣传的你能学到东西,是在帮公司创造价值的同时能让自己不断成长,而不是单纯的“老司机带带我”,这点在知乎回答了一个同学B的提问后更有感触。

对于我目前接触的大多数人,他们其实是无法接受自己找不到工作的现状的,但是他们还要冠冕堂皇的顺应学校宣传做出:考研之后能过得更好的样子。

其实大可不必,他们在假期时完全有机会补救,但他们只是寄希望于研究生阶段能够重新开始好好学习——其实我从来不信人对于未来而不是现在的承诺与期许,因为变数太大。

简单的总结,也是昨天在朋友圈发的部分的概括:“如果你是为了逃避工作而选择考研,或者是因为逃避学习而选择工作,其实都是不可取的,因为你永远逃不掉。”

人们口中的兴趣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看了《全栈工程师的自我修养》,其中讲到了一个故事,我也想起了我刚入大学到在社团呆了这三年的故事,这个故事大概会很长,但是也是一个颇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我时常思考是什么在这三年间改变或者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刚到大学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指技术),当时满怀憧憬,以为大家都是和我一样的弱鸡,搞不好可以当大王,结果加群之后就被吓尿了,各种名门(高中)出生,竞赛拿奖,相比之下,我唯一津津乐道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似乎不值一提。

学科竞赛拿奖的同学A(就是上文的同学A),当时在高中早已有基础,听说还拿过几个奖。出身浙江省名校的同学C,也有些基础,加上学识渊博,之后在每天都去上晚自习,堪称一个奇观,我有一种,本来是来当大王的,看来这逼装不成了的怅然若失感。

不过也好,当时正好遇到了现在关系依旧很好的微软技术俱乐部的老社长双胞胎,加了社团,决定好好修炼,他们俩报了编程部(是一个主力算法竞赛的部门),我由于对Web兴趣极高报了隔壁网络部,不过对于竞赛当时也有些跃跃欲试,就三人说好积极备战ACM(当时不熟大概也是关系最自然的时候,后来就淡了,大致还是道不同吧)。

大概过了大半学期,我差不多已经把一本C Primer Plus消灭的差不多了,期间我几次问同学A学习进度,语焉不详,大致是没怎么看的,当时我很是失望,后来也一直没进度,就渐渐不再联系,还好一次不错的机会认识了现在的Team Member,合作愉快,沟通也很顺畅(虽然大家严格意义上也不算一个方向,但至少比起没进度的人来说好多了)。

在大二当上部长之后,也见到过很多自称为有兴趣的人,在尝试过Hello World之后,基本就再也不出现了,年年如此。

我也常常感叹那些立志于改变世界的人的宏图远志,但也劝告他们不要以之为目标,在我看来,大多数影响世界的决定诞生的时候,往往只是:一个好的点子,不小心起到了波澜壮阔的效果罢了。

所谓的兴趣很有可能只是了解的不够多,当深入之后还能对之保持热情的才是兴趣。

团队合作

这几天又发生了一起非常让人愤慨的事情,一半是因为我们想要多管闲事,同学A与其他同学接了一个项目,设计同学是我的好友,在我看来,她是半个talented,非常棒,很有前途,很快的出了设计图,听说也很漂亮,结果同学A以及另一名同学说他们不会,需要全团队去完成前端学习工作,并且他们也不会后端的语言等等,在我看来,简单的来说就是:有本事接你就有本事做,别吹了牛圆不回来。

我并非不建议设计去学点开发,只是现在时间太过有限,只有2个月左右的时间,无法深入学习,空中楼阁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取的,无法成为你面试的资本,反而不如打一些设计理论基础,这些是她所欠缺的专业素养。

于是我甩下一句:“别用自己的时间充实别人的简历”。

两个什么都没干的人对着一个干了些什么的人指手画脚并且指望干的更多,实在是让人无法忍受,相比之下,我们的团队就非常不错,我理想中的团队是一个高效而富有热情的团队,首先要求的其实是各司其职,大家在分工后先干好自己的部分再去干涉别人,彼此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沟通调节得出最终的作品——即使是新学的比较简陋,这也是一个大家共同的劳动成果,让人觉得非常棒。和现在的Team Member合作大致是这样的体验,但是做课设的时候大致都缺乏这种体验,因为很多人的拖延症相当的严重。

当然,和女生们合作时,我大多不强迫他们去干什么,只要你不承诺,就没你的事情,因为我明白很多女生实际上是不感兴趣的,但是如果做下了承诺,那就必须得干完,在这个例子上,我就觉得是男生好面子,硬接下自己难克服的任务然后强力甩锅,又或者有些更要面子的男生,会觉得自己懂得很多,或者至少应该懂得比女生(我)多,就比如我们这次上课不愉快的跨团队沟通,这种我姑且觉得他们在学校里骗骗老师还是可以的,但是一到专业的眼里,就有点太不入流了。

Bug与Feature

什么是Bug,什么是Feature,最近在安利WizNote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同学D总是用着用着就说:他遇到了一个Bug之类的,但是仔细询问下来,发现这根本不是,只是因为不会用,这大概也是开发人员非常苦恼的问题,在我看来,一般用户不要真的把自己抓虫子的能力看得太高,尤其我们是理科出身(姑且摒弃自己一贯说的文科生身份),控制变量法要运用到实际,比如他遇到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为知复制到WordPress的问题,那么这个时候,是为知的问题还是WordPress的问题呢,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话题,而他的参考系是Evernote,那是Evernote特殊还是为知特殊呢。

当然,从某一角度,我们也不能对普通用户要求的太高,耐心引导就是了(不过这不是我自己所做的产品,所以还是建议搜索解决)。

吐槽了这么多,难得日记写篇正经的,想到了下次再吐槽,看来这周还是脑洞了不少东西。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